装修之前,要先搞懂人生有 8 个居住状态。
日期:2017-12-15 10:31:44
有的房子,装修后住了两三年就用不下去。有的房子,装修后住了二十年照样舒适运转。
装修是基于眼前的认知,去规划满足未来生活的空间,在妍酱看来是用落后的生产力去预估未来先进的生产关系。
在这件事上,认知深浅决定了居住舒适的“保质期”能有多久。
如何延长居住空间的“保质期”是有套路可循的,要做到未卜先知,就要对“人”这一辈子的居住需求有清晰认识。
人生有8个居住状态
了解人这一辈子的居住轨迹,才能去谈居住需求,当然人生总有意外惊(吓)喜,中间也许会发生跳跃。
阶段1:毕业与人合租
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学习管理物品
阶段2:一个人独住
特点: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开始了,有了独处空间
阶段3:找到人生另一半,开启同居时代
特点: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在同一屋檐下找寻平衡之道
阶段4:情投意合决定结婚,二人世界开始
特点:进入相对稳定的居住状态,也许这时候拥有了自己的小家
阶段5:孩子出现,迎来三口之家(也可能是四口之家)
特点:“第三者”的出现,不仅产生蜂拥而至的物品,也带来了复杂的家庭关系
阶段6:孩子上学,居住需求变得复杂
特点:这时候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重压阶段,孩子从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家”既承载多代人的生活,又要给每个人喘息的空间
阶段7:孩子大学/或者工作离开家,父母重回二人世界
特点:孩子离家,会让步入中年的父母产生空间上的“空虚感”
阶段8:伴侣离世,只剩一位回到独居状态
特点:与第1阶段的独居所不同的是,房子变“大”,人变“渺小”,生理心理都对友好设计提出更高需求
从阶段1到阶段8,年龄不同,家庭常驻人口不同,随之而来的是行为和物品的变化,对空间提出不同需求。
一次装修,至少跨两个居住状态
很多人经历的第一次装修是婚房。正常情况下,一次装修会使用10年以上,也就是至少跨越两个居住状态。
转成大白话,为结婚而装修的房子大多会经历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甚至三代同堂。
90平米的两房,二人世界时宽敞空旷;有了孩子,婴儿用品潮水般涌入家门,可是婚房装修时根本没考虑过奶粉尿不湿放在哪,当孩子出现,这些物品只好占领餐厅、客厅,甚至卧室。
作为在职的新手父母,为了兼顾工作和育儿,要么聘请育儿阿姨住家帮忙,或者干脆请一方父母同住,房子里的人和物同时激增,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卫生间早晚高峰拥堵
厨房餐厅出现用餐时差
储物空间不够用或者不好用
找不到一面空墙安置孩子的钢琴
……
人-物品-空间-时间之间的矛盾如洋葱层层包裹,每剥一层都让人内伤,面对高昂的房价只能妥协将就。
这就是为啥有人会说:有了孩子,什么北欧风、日式小清新、轻美式,统统不复存在。
看起来,“孩子”让居住这件事变得复杂,火上浇油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求不同。
来看0-19岁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物品收纳需求:
▷ 0-1岁,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一切都是新鲜的
主要收纳物品:奶粉、奶瓶,尿不湿、湿巾,纸巾,棉签,童车、童床、洗浴盆等等等···
空间需求:安全是第一位的,要给孩子留一块可以爬的空地
▷ 1-3岁,会走会说,开始探索世界
主要收纳物品:每季迭代的衣物、童车、玩具、绘本、餐具、各种小食品等等等···
空间需求:装修好的儿童房不是TA的地盘,TA的疆域是整个家,走哪玩哪,父母头疼玩具怎么收
▷ 3-7岁,进入了集体生活,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圈
主要收纳物品:每季迭代的衣物、玩具、绘本、兴趣班,自行车,各种球,大件乐器等等等···
空间需求:沟通能力见长,面临幼升小,各类兴趣班来了,父母会逐渐培养TA的物品管理能力,需要符合孩子身高和行为习惯的收纳空间。
▷ 7-13岁,小学生觉得自己已长大
主要收纳物品:衣物,校服,演出服,图书、学习用品、兴趣班用具,乐器等等等
空间需求:小学是一个分水岭,这个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想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是孩子房间还是客厅,都是有讲究(套路)的。
如果从开始就把孩子关在自己房间写作业,等TA到了青春期,也许父母就很难再敲开孩子的(心)门。
全家人的生活有了明显时差,餐桌成为家人交流的重要空间道具,用餐时不设防的对话,更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让父母有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
▷ 13-19岁,青春期,在叛逆中成长
主要收纳物品:图书、学习用品、私人兴趣物品、各种模型、电子用品等。
空间需求:妍酱的家庭客户案例中,青春期是家庭矛盾高发的阶段。现在的孩子在互联网世界长大,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都与父辈产生了很大隔阂。
空间不仅要去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也要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女孩子爱美,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化妆品,作为父母该如何处理?
与其打压,不如辟出专门的收纳空间,正确引导,才不会关闭两代人交流的通道。
“老年移民族”的居住需求最易被忽略
对于一个完整的“家”来说,只把孩子需求考虑进去还不够,家是同一屋檐下的群体生活,容易被忽略的是“老年移民族”,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有了下一代,自动启动三代同堂模式,第8阶段的老年生活会在这个时期平行发生。
据调查,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抚养,广州50%,北京多达70%。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城市,照顾隔代孙儿,条件宽裕的话,迎接他们的可能是10-20㎡的独立房间,如果空间有限,可能连独立房间都没有,客厅在晚上变身卧室。
在妍酱服务的案例中,很少有家庭在装修时主动询问父母需求,有些问了,父母也会说:这是你的房子,你们喜欢就好了。
空间上的隔阂,背后是无法说出口的情感距离。
看起来年轻的父母,大多已是55-70岁,虽然还能照顾孙儿,腿脚和精力已不复年轻时,反应和眼神、听力也是日渐式弱。
且不说扶手、夜间走道感应灯等硬件上的配置,对父母辈的体谅和尊重起码要从收纳空间的设计上体现:
不怕遗忘的收纳规划——应对记忆力衰退
减少来回穿梭的动线规划——应对体力不支
减少弯腰下蹲的收纳布局——应对腰腿不灵便
为父母提供由他们完全自主掌控的收纳空间——应对归属感
在装修规划上也有“世事难料”这一说法。比如外卖的发达,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厨房,花重金打造的厨房更多承担家庭果汁酒水吧台功能。
我们当下的规划都是基于眼前的认知,一定会有不周全的地方,如何避免跳坑呢?妍酱给你支四招。
第一招
家不是一次建成的,留白很必要
装修常有的误区是,所有房间一次装到位。如果对未来10年的需求想得彻底,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以后也省事。
如果根本没想好或者没想过,盲目装到位,还不不如空着,等需求发生再去设计也来得及。
案例1:暂时用不上的儿童房,轻改造成衣帽间
日本收纳达人Emi有两个孩子,由于年幼,孩子们暂时和父母睡在一个房间。孩子的房间怎么装?
Emi没有提前布置,只是预留出这个空房间,利用一些可移动道具,将未来作为孩子卧室的房间,改造成全家可用的超大衣帽间。
案例2:往来自如又独立的双儿童房
我景仰的近藤典子老师,在她的著作中提到韩国儿童房的做法:家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要在空间设计上为孩子们创造“在一个房间里生活”的记忆,既要考虑小时候在一起吵吵闹闹的无障碍交流,又要考虑大了之后对独立空间的需求。
避免大动干戈的改建,值得借鉴的做法是在一个大房间留出两个门,孩子长大有需求时,利用壁橱作为隔断,分割成两个独立的房间。
服务过的案例中,不乏全屋定制家具的拥趸,认为收纳空间当然越多越好,可是当孩子逐渐长大,别说找不出一面空白墙面放钢琴,连买回家的戴森吸尘器都找不到30cm宽度的空墙安装。
第二招
能力范围内选择最好的硬件投入
房价在涨、物价在涨、人工在涨,装修也会水涨船高,还牵扯到租房过渡、精力投入,是一件“非常贵”的事。
这样算下来,房子装修好,用得越久,成本就越低。这就对装修质量提出了要求。
建议,在硬件投入上,一定是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最好的设施设备,尤其是隐蔽工程,不抱任何侥幸心理。
面积有限的房子,比如只有一个卫生间,三代同堂居住,装修时一定要考虑卫生间早晚高峰的情况,不然当孩子到学龄阶段,它会成为一个积郁难解的家庭矛盾。
类似卫生间这种在家里属于公共区域的空间,都值得仔细斟酌全家人的需求,在硬件上加大投入。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对于未来可能要增加的需求,先在硬件上留出可能,比如智能马桶盖可以先不买,但马桶边上必须得预留插口。家务柜可以是空的,但里面有电插,预备未来会增加家务电器之类。
来看这个90后新婚夫妻家的案例。次卧设计成榻榻米,两侧墙面全是顶天立地的柜子,收纳空间够多了吧?!
主人入住才抓狂,上层格子放什么都不合适;下层开门柜,被褥挡住了开门,东西放进柜子里取放不方便,只好弃用,这种设计连改造都很难。
曾分析过好用的衣柜结构越简单越能发挥,这个道理放在大多数的收纳柜体设计上都通用,这样才有可能借助各种道具,根据实际需求自由组合。
最近完成的建筑师家的收纳空间设计,储藏室、衣帽间都只有一扇门,里面是空的,使用时根据需求安装可自由调节高度的金属层架,这样可以让空间收纳充分发挥,未来如果有其他物品收纳需求,也可以留出轻改造的余地。
第四招
基本款更有生命力
打开衣柜看看,最常穿的是不是那些基本款?
空间是同样道理,在装修这件事上,最怕上来就谈田园风、地中海、欧式奢华,当时觉得心头好,过两年再看简直蜜汁尴尬。
每年发布的家居流行趋势都在发生变化,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是相当没有忠诚度的,谁也不知道5年后流行什么,浩大工程的家装,要经得起长久的审美生命力,恰当的做法是尽量做减法,不在硬装上限定风格,基本款更适合玩搭配,借助软装营造中意的氛围,想变就变,变得轻松。
请记住一句话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家也不是
电话
在线报价
免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