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业同质化严重,原创设计成转型落脚点
日期:2015-03-09 10:24:13
谈及中国家居业,让国人引以为豪的是中国家居业的产值巨大,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15年,中国单是家具业的产值就能够达到2.4万亿元。然而,让所有从业者尴尬的却是,一边是家居行业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设计缺乏创新、不重视品牌建设等问题,另一边却是消费者对于原创设计、个性化表达等精神需求的日渐增长。 同质化现象 严重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各行业从业人数大大增加,企业数量急剧攀升,技术不断提高,设备快速更新,服务和质量迅速提升。家居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国内家居市场的竞争局面已完全进入了一种火热的超竞争状态。 然而,活跃的经济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后,随之而来的则是激烈竞争中出现的发展瓶颈——产品同质化,原创设计缺乏。事实上,国内家居行业,小企业的设计,无论是产品设计、展会设计还是展厅设计等方面,模仿大品牌的痕迹都非常重,而国内大品牌又多模仿国外品牌,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不少家居企业,特别是中小规模的企业认为抄袭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有企业妄言“不抄,还能活吗?” 其实不仅家居行业,其他各个行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趋势: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产品差异化程度和差异化时间越来越有限。不同家具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其风格、款式和颜色都如出一辙,有些企业甚至连形象包装犹如“双胞胎”。居然之家总裁汪林朋曾坦言,当前中国设计界的问题在于,具有水平、走向国际并拥有地位的好设计仍然凤毛麟角,无良的、抄袭的、不当的设计比比皆是。放眼国内家居行业,相比家居企业的数量,国内的原创设计少得可怜。 分析其中原因,中国衣柜协会副秘书长陈宝光认为,因为国内的家具生产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衣柜设计的观念,认为与其高薪聘请设计师设计产品,还不如把国外衣柜卖场里的衣柜图样拿回厂里进行复制生产,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中国定制家居设计缺乏的是重视的心态。 另外,我国定制家居行业的设计人才相当匮乏,特别是设计研发人才极其短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3 万多家家具企业,拥有的设计师却不到3000人。也就是说,平均每10家家具企业只有一个设计师。“人才荒”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家居企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问题。 除此之外,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家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新推出的定制产品,如果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则“仿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目前我国对外观设计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一旦发现被别人侵权,就算通过司法程序也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与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且比较隐形的事业,导致许多衣柜企业不愿意在知识产权上多投入。因而打击了企业进行原创设计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地制约家具行业健康地向前发展。 需求增长 原创设计成企业转型落脚点 与同质化现象严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消费者对原创设计的巨大需求。 其实,对于行业内同质化现象,企业都看在眼里,原创设计缺乏,设计师紧缺等问题也心知肚明,但是就是缺乏重视。直至近十年,部分家居企业也开始摸索自己的设计之路,尽管,至今能以“原创设计”立足的企业数量依然不多。不少家具品牌对于原创的认知还不够,“产品好卖就行”的想法在大众品牌中仍占主流,原创产品也经常遭遇大小企业的“山寨”,家具品牌因外观专利侵权闹上法庭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产品的丰富,消费者也经历了没有选择权到个人喜好说了算的阶段。这种形势迫使行业被动或者主动地寻求改变。一方面,在越来越彰显个性的时代,消费者对于设计和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不再喜欢看到那种千篇一律的设计,他们喜欢有独特个性的设计。对此,设计师李万历表示,“设计是一种精神满足。我们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在服装领域的差距不大,但在建筑、室内设计、家具等领域的差距还有点大。因此,当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们需要一种精神需要,当物质生活满足了,精神需求、情绪等‘无形’的东西就成为人们需要的。”因此,在消费者精神需求的驱动下,当下不少衣柜等家具品牌越来越重视设计。设计也不再只是家具企业拿来营销的一个幌子,而是真正落实到了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当中。 另一方面,业界在感叹“行业过剩”的情况下,在面临着太多品牌时,好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消费者摆脱这种混乱的状态,更是企业产品“被看见”的重要工具。2014年,行业进入洗牌时代,一大批辨识度低、产品质量低劣的品牌和企业倒路上。企业才突然醒悟,只有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顺应市场的发展,才能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 整个行业开始重视产品设计,这是行业的普遍进步。以前家居企业更多是在卖产品,而现在更多是在寻求与设计师的合作,寻求产品的创新。在寻求转型的道路上,原创设计成为行业和品牌的落脚点。中国家居业对于大合集的态度有了突破,设计不再是花瓶式的作秀,而是进入了人们的实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