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夫妻花150万盖房,和双方父母同住,解决了养老、养娃

日期:2020-12-02 14:45:45


······

设计师程方和老公小吴

都是在杭州城里长大的80后独生子女,

上有4位老人,下有一个两岁的儿子,

到了周末和假日,

夫妻俩平时不仅要两头跑,

还会常常因为小孩给哪边老人养,产生小矛盾。

2017年年初,

他们在浙江嘉兴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

盖了一栋200多平米的房子,

紧邻着一片金色的稻田和一条大河,

更重要的是,每逢节假日,

全家七口人可以在这儿一起住。


程方的公公在这里长大,

回到老家后,每天都跟老邻居聊天喝茶;

婆婆腿脚不便,

程方便在一楼特地设计了卧室和茶室;

离开了局促的城市公寓,

儿子也能在乡野里享受童年……

一家人在这里亲密互动,

活出了独生子女的理想人生。



我叫程方,是一个室内设计师。这是我第一次给全家七口人盖房子:我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老公、和儿子。这样的经历,可能一辈子也就这一次。

房子是在浙江省嘉兴市的北部,毗邻苏州,这里是我公公的老家。


我公公说,以前这里有很多发达的水系,把稻田分割成一块一块,村子之间的出行全靠船,是一个传统的鱼米之乡。现在,我们房子的南边依然有一条大河,北部还有一大片稻田。

公公从小在这里长大,但工作以后就很少回来,只是偶尔会回来探望一下家人,退休之后希望能回到老家养老。

碰巧家里的宅基地有一栋快倒塌的危楼,公公就和我商量,希望我可以将危楼拆除,重建一栋房子,到了过年过节的假期里,一家七口一起搬来这儿住。


 全家七口人住在一起, 

 方便照顾4位老人

宅基地的面积大约120多个平米,房子造了两层半的高度,有200多平米。

房子的外观,看起来就像是把方方正正的几个盒子拼起来。北边朝着大稻田,南边用以前危房拆下来的瓦片,重新砌出了一个小院子。



考虑到公公婆婆的年纪越来越大,腿脚不方便,所以我们将整个一层留给了两位老人。这里有卧室、洗手间,和一个户外的院子,可以满足他们的全部起居生活。

二层是我的父母、我们夫妻和孩子的生活空间,有一个下沉式客厅、开放式书房,以及2间卧室。


我和老公是典型的80后,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独生子女。上有4位老人,下有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共同分担养家的责任。

在城市里分开住的时候,我们与父母之间,甚至是我们夫妻之间,都会为了生活上的小事发生争执:逢年过节该去公婆家还是父母家?小孩该送去哪家老人照顾?


住在一起之后,这些生活里的小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长辈们在这里,能重新回到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状态:跟邻居们聊天,带着小孙子出去看看稻田、走走菜地,春天的时候还能捕捕鱼。城市里的公寓房再大、再豪华,都无法为他们带来这样的体验。


我们年轻的这一代人,也可以感受放松的乡野生活,和长辈、孩子有了更加完整的相处时间。

在城市里,我们总是忙于工作和各种应酬,有休息的日子,也总想着跟朋友出去玩,留给家人的反而是最少的时间。这栋乡下的房子,重新给了我们家的感觉。

这种生活方式还带来了更加实际的效果,那就是方便我们照顾年长的父母。全家人住在一起,我和老公不用两边跑,减轻了我们俩的不少负担。



 整个一楼都给公婆

一楼的东边是公公婆婆的房间,由一个朝南的卧室和一个朝北的茶室组成。婆婆的腿脚不是特别好,这样的设计能让她的生活没有障碍。

卧室里的布局跟一般家里不一样,特意把床放在了房间正中的位置,周围一圈都可以走动。早上躺在床上,就看得见户外院子里的景色。



公公虽然退了休,可还有一些原先教学的文件要批阅。我用了一个很节省空间的方法,床背板直接做成书桌。

橱柜拉开后会发现有一半其实是卫生间和洗衣间,长辈们在这里泡个澡,洗个衣服就很方便。


北边的小茶室,给公公和他的乡邻老友们平时在这喝喝茶。地面垫高了之后铺了榻榻米,长辈们在一楼活动多,想了这样的办法减少潮湿。

其实这个房子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北边的房间与稻田之间隔着一条马路,视野上挺受影响,于是我在茶室外砌了堵半墙做隔档。


相应的,我把房间的窗户做成上下两半,下面一半通透的玻璃对着近处墙里的日式景观小道儿,拉开上面的格栅窗后就是远处无际的稻田。


 家里的门,永远对邻居敞开 

房子中央的天井,把东边长辈们的生活空间,和西边的公共大餐厅做了一个很好的分隔。

入口在西开间的南边,进门就对着一个大餐厅,里面放了一张4米长的原木大桌子,可以供一大家人吃饭、聊天、嗑瓜子,还看得见天井里的绿意。


我是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这里发现,家里的门是永远敞开的,乡邻们时不时就会走过,打声招呼,或者短暂坐一下,聊聊天。

所以说把桌子特意做到这么长,可以同时满足大家一起来聚会。


连接一层和二层的,是一个半开敞的楼梯。

我用一些细细密密的拉绳取代常规的扶手墙,像竖琴的弦一样。房子不大,这样能让空间显得更通透。


两岁的儿子觉得这个楼梯很有趣,他刚刚学会了自己爬台阶,一边爬一边会拨着绳子玩。

我们特别考虑过这种设计的安全系数,细绳是城市里常用的安全网的钢丝绳,小朋友玩耍时不会掉下去。



 交流全靠“喊”,

 家人不该各自关在不同房间 

走上楼梯以后,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超大的下沉式客厅,4mx4m的大窗户,把外面的稻田框成了一幅画,常年“挂”在家里,随着季节变换颜色和风景。

下客厅要走过几步高低差的台阶,小朋友很喜欢在这里爬上爬下。对我们大人来说,乡邻们来串门,铺上几个蒲团坐在这儿,聊天的气氛特别好。


客厅的后方,再上两个台阶是书房,这个空间完全开敞,只有一道可以移动的栏杆做区隔。

我和我老公平时会在这里写写字、看看书,同时还看得见在下沉式客厅玩耍的儿子。


台阶之间特意留出的一道空隙

书房通向下沉式客厅的台阶上,我故意留了一道空隙,让整个家尽量不隔音。比如说,公公在一楼烧好了菜,会喊着二楼在客厅玩耍的小朋友下去吃饭。

城市里,许多住在一个房子的家人常常关在不同的房间里,交流还要靠发微信。在我们家,交流全靠“喊”,这对我们来说才是家的味道。


绕过天井到东开间的南边,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卧室。从进门一直延续到窗边的超大地台,完全满足了小朋友喜欢攀爬的天性。

简单放上一个常规的大床垫,也满足了我们日常的休息需求。


北边的卧室,留给了我的父母。房间不大,但有着面对稻田的绝好景致。


 一栋房子,串起祖孙三代的童年 

房子里里外外的墙面,都用了灰色的硅藻泥,是一种很环保的材料。屋顶、天井的柱子、房梁,也保留了原始的水泥浇筑。

起初,我想把房子的外墙全部刷白,但最终听从了公公的建议,他希望房子的外观能融于当地,不要太出挑。


江南的农村常会给大家一种灰灰的感觉:老房子的白墙被侵蚀以后的颜色、裸露的砖瓦、鱼米之乡常有的阴雨天…… 

这种灰灰的基调,是农村自然景色的一个大背景,把金灿灿的稻田,夏天的荷塘衬得鲜艳无比。 



一开始乡邻们来串门,都会问我们:“你们是没有装修好吗?”

我想体现的,是鱼米之乡里房子最本身、最原始的样子。但我也考虑到长辈们的居住感受,在软装上用了大量的暖色调木材去做调和。 

造房子的时候,老房子拆下来的一些瓦片,我们保留下来,重新砌成了院子里的一堵围墙。


院子的围墙

茶室的门档

以前农村做腌菜的石头,被我拿来作为茶室的门挡;破掉的旧船,放在院子,也成了一道景观。

长辈们在新房子里看到的是一些小时候的记忆,儿子在天井里玩石头的时候,我们会指着跟他说,“这可是你爷爷以前走过的路哦!”


我们一家三代七口人,可以整整齐齐地住在一起,全家都觉得很幸运。房子建成之后,公公家里的亲戚也会经常回来看看,家人之间的互动更多了。

家里的大门总是敞开的,村民们常常过来聊会儿天就走了,这种“短平快”的相处方式,我们也渐渐习惯,觉得亲切。

在这个小村庄里,每一个村民自己的家是一个小小的房间,而稻田则是属于每个人的大客厅。

来源:一条 (ID:yitiaotv )

电话

在线报价

免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