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广州市南华西街保护规划征求意见 新建筑不超过12米?

2016-11-08 08:57:12 · 1440次浏览

位于珠江南岸的南华西街是广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俗语有“先有南华西,再有海珠区”一说。昨日,有关南华西街保护规划开始征求意见了,根据公示的《保护规划》,南华西街将不许大拆大建,其次新建筑不超过12米。

广州市南华西街保护规划征求意见 新建筑不超过12米?

广州装修网了解到,昨日,《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南华西街)保护规划》开始征询公众意见,其中对约20公顷的核心保护范围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以修缮为主,如确需要新建公共服务设施的也不能超过12米高;而其外围的建筑控制地带,保护整治也要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原则。这样有着230多年历史的南华西无疑有了“护身符”,不允许再有大拆大建的现象。

新建建筑要与骑楼、竹筒屋风格协调

在2011年前后,南华西街完成了一期改造,在保留了骑楼街的前提下,将骑楼街后面的小街小巷及老房子全部拆除,建起两幢18层高的回迁房和两幢30层高的商品房,以实现改造的财务平衡。此种改造方式被业内专家诟病,认为新建的超高建筑破坏了旧城风貌和肌理,旧城改造不能只考虑单个地块的经济平衡问题。

根据公示的《保护规划》,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道,南至歧兴南约、歧兴东约、隆庆北、经龙武里至同福西路,北至南华西路、鳌洲内街,西至洪德路、东至宝岗大道。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总面积为30.34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20.3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0.00公顷。

主要保护四大内容:河南地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空间发展脉络;清代广州十三行行商与番商交往繁荣发展的见证;清代、民国时期“河南”地区多样化居住模式的真实载体;近代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片段。

核心保护范围采取整体控制、严格保护的措施。保护以寺观园林、行商园宅为特色的历史遗存,保护以竹筒屋为代表的传统居住街巷空间格局和整体风貌。

为保护南华西路骑楼的建筑界面和整体风貌、保护漱珠涌等历史环境要素及其空间格局,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和环境以保护修缮为主。如确需新建、扩建、改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广州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且控制建筑高度12米以下,建筑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建设控制带内保护整治应坚持“小规模、渐进式”原则;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控制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建筑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建设控制地带内骑楼街的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活动,控制传统骑楼立面单元面宽4.8米至6米,一层层高不低于4.5米,二层层高不低于4.2米。

传统竹筒屋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活动,建筑屋顶采用平顶和坡顶相结合形式,控制建筑立面单元宽度不得超过建设控制地带内原有传统竹筒屋最宽立面单元宽度。

建筑产权复杂 更新资金谁来投入?

从公示的《保护规划》来看,保护和协调是重点,未来南华西的改造不可能再像一期那样建高楼。而此前,南华西二期的微改造项目策划实施方案已经开始,其采用微改造的模式,与本次《保护规划》的理念一脉相承。南华西街道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即便是采用微改造的模式,南华西二期也将有两大难点:第一、产权问题。例如潘家家庙,它产权所属涉及好几代人,有些人还在国外;又如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校园所在地也属于潘家家庙,这些如何更新改造,将会是一大难题。第二、涉及危旧房的改造数量众多,由于涉及面广,如果仅靠政府投入,肯定不够。

曾参与南华西二期改造规划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世福表示,南华西二期的改造规划主要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9年,第二个阶段就是前年和去年开始。王世福说:“虽说改造方向‘微改造’明朗化,但南华西二期从2009年开始一直以来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业主和生活在这里人们不是一下子相信我们能把这里做得更有价值,活化这个事情并没有取得很充分的共识。当然老城区的产权总体来说是很复杂的,还涉及租户,也有一部分工厂。房屋的所有人如何参与到微改造,他们自己能不能出钱改呢?资金方面,也碰到如何引入开发商和市场资金的问题。”

走访:老街区房子漏水、白蚁多

在潘家祠道上,居住了四五十年的老街坊李女士说:“我住在这里还挺好的,小孩也都住在这里,不过前面有很多房子已经被租出去了。住在这里不好的地方就是下雨天会有点漏水。

刚接孩子回家的租户石先生则表示,“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是卫生和白蚁。因为这里大部分都是租客,素质不高,还有下雨天白蚁特别多,我坐在家里都被咬了好几次,晚上虫子也很多,连蜈蚣都有。”

南华西街:广州著名历史街区

南华西街开基于清代中叶的1776年,230多年来,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华西街的繁盛离不开十三行和潘氏一族,早在乾隆年间,十三行行商首领、当时世界著名的广州首富潘振承便选中这里修建住宅庭园。南华西街是广州唯一保留的十三行行商聚居地,被誉为“广州建筑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宏烈表示,南华西街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南华大屋;具有显著文物价值的十三行行商的建筑遗存;享誉世界的古桥梁遗址、近代中西合璧的骑楼街巷,这些都是广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好好保护。

南华西历史街区保护对象一览表

1.自然环境:包括珠江、漱珠涌;以及分布于海幢寺的6株古树名木。

2.不可移动文物:包括海幢寺大雄宝殿、塔殿、南华中路潘氏大院等5处文保单位;以及同寅医院旧址、耕田公凉茶铺等5处不可移动文物。

3.历史建筑:包括福居里3号民居等15处历史建筑。

4.推荐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线索及其他传统建筑:同福西路栖栅南街26、28号民居等7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同福西路敬和里30号民居等49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以及652处其他传统建筑。

5.传统街巷:南华西路、南华中路、同福西路、洪德路骑楼街;龙溪新街等37条传统青石板街巷。

6.其他历史环境要素:漱珠桥、环珠桥等古桥遗址。

7.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瓷、粤剧、彩扎、岭南盆景;咸水歌、舞狮;耕田公凉茶铺、成珠茶楼、三如酒家等。

0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太猖狂了! 广州毛贼撬开防盗门砸烂玻璃入屋连盗3家

下一篇:广州装修网荐6款冬季墙面壁纸装修效果图 太温暖了!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