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最大棚改成追忆 今昔对比可谓翻天覆地
上海装修网获悉,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虹镇老街启动旧区改造,随着旧改工作加速进行,这片曾经的“最大棚户区”将成为历史。而近日,在上海虹口区档案馆陈列室一角的虹镇老街区域,有很多十多年前的老弄堂图片,以及摆放在一角的收音机、台钟、木质算盘等旧物品。这些物品成为了上海虹口最大棚改的纪念品。
“看到十多年前的这些老弄堂图片、旧物品,心里很激动,想想以前住得那么差,再看看现在这么好,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74岁的郑素梅说着说着,眼角有些红了。
上海装修网获悉,11月8日上午,在上海虹口区档案馆陈列室一角的虹镇老街区域,郑素梅看到了好些十多年前的老弄堂图片,以及摆放在一角的收音机、台钟、木质算盘等旧物品。她原来就住在虹镇老街。
虹镇老街位于上海虹口区,曾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以人口密度高、居住条件简陋、环境脏乱差、人员素质总体不高而闻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虹镇老街启动旧区改造,随着旧改工作加速进行,这片曾经的“最大棚户区”将成为历史。
虹口区:已征集到数百件居民生活物品
为了留住虹镇老街这个特殊地区的记忆,虹口区档案局和嘉兴路街道自2013年开始征集镇老街居民生活记忆档案资料,并将许多居民旧改搬家时遗弃的一些旧物品,如木浴盆、马桶、煤球炉等,都“捡”了回来。
11月8日上午,在位于虹口区档案局一楼的陈列室内,这些曾经见证过虹镇老街居民生活状态、富有很多记忆的老物件。
其中,有反映虹镇老街的老弄堂场景和居民生活状态的多张大幅照片,有居民捐赠的1951年苏北土地房产所有证、老的虹口私租安许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票和购粮证、职工退休证等证件,也有一些原居民旧改搬家时丢弃的旧物品,如八仙桌、木椅子、台钟、米缸、木算盘等。
上海装修网从上海虹口区获悉,目前已征集到数百件居民生活物品,其中部分物品在虹口区档案陈列室内展出。除了征集旧物品,虹口区档案局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和一本口述实录的书《别了,虹镇老街》,希望为这片正在消逝的“最大棚户区”留下更多的记忆档案。
11月8日,包括郑素梅等在内的24名早已搬离虹镇老街的老居民,再次回到这里,来到虹口区档案局陈列室,参观多年前的老照片、旧物品,并观看了这部采访了很多老居民的纪录片。
今年66岁的瞿永发,原住虹镇老街296弄404号,在虹镇老街生活了近60年。由于热爱藏书,他在虹镇老街的家中自建了“现代文学史料藏馆”,因家中的几万册藏书而被称为“棚户区里的富翁”。
在瞿永发的记忆中,老街的房屋都比较简陋,大部分人家都是木头搭出来的。他家当时8个人住24平方米,还有7个平方米的小阁楼,父母住在下面,小孩住在上面,当时没有自来水,水要从外面挑进来。“以前,由于治安不太好,大家听到虹镇老街就怕,出租车司机一听到虹镇老街都不肯来的,前几年就好多了。”2013年,虹镇老街内面积最大的核心区启动动迁,瞿永发是第一批签约的居民之一。
在他看来,此次虹口区档案馆征集旧物品的想法很不错,也很用心的,通过展出的方式,为虹镇老街留下一段记忆档案。“但我觉得,现在展出的旧物品还太少,以图片、粮票等为主,旧物品并不多,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虹镇老街‘最大棚户区’的特点。”瞿永发说,展出时应该多一些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旧物品,如马桶、煤球炉、柴火灶等棚户区必备物品,“我家里还有一台缝纫机,如果需要也可以捐给他们。”
虹口区档案局工作人员表示,虹镇老街的生活状态是很特殊的,主要表现在环境脏乱差、居住条件拥挤等方面,为此,他们萌发了征集旧物品这个想法。目前已征集到的旧物品的大部分仍在仓库内进行编号,今后也将陆续向公众展出。
出现在虹口区档案馆陈列室里的多幅照片,几乎全部是由现年62岁的摄影师楼定和所拍摄的。
楼定和并非虹镇老街的居民,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知道虹镇老街有可能会拆迁的消息后,住在附近的他就开始将镜头对准虹镇老街,陆陆续续为这片“上海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拍了很多照片,至今已有30多年。
“一线天”的老弄堂、路牌、门牌号,以及住在这里的居民、居民家中的老物件,都一一进入楼定和的镜头中,留下了永恒的画面。
“上世纪80年代,我知道这里拆了,就过来连续拍了点照片。”楼定和说,当时自己还在上班,只能在有空时陆续拍摄。2006年起,他就将所有时间精力几乎都放在这上面,先后拍了几万张照片。
“刚开始是胶卷,后来是数码,我电脑里仅虹镇老街的各种照片就有100G,以前的胶卷照片,现在还有很多没有扫描出来。”楼定和说,这些照片几乎涵盖了虹镇老街从外观到内涵,从场景到人文的各个方面。
他认为:“对上海来讲,虹镇老街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地方,需要留下一些档案。后面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虹镇老街是怎么回事,但当他们看到我的照片,就能知道以前的老街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虹镇老街居民:两样旧东西不舍得扔
今年已74岁的郑素梅,曾经在虹镇老街生活了近50年。2005年旧改时,她第一批签约,离开了下雨漏水、环境脏乱差的老街,搬往位于宝山顾村的新居。
虽然已离开这里11年,但回忆起曾在虹镇老街生活过的点滴,郑素梅依然觉得历历在目。1965年,郑素梅结婚来到了虹镇老街,最开始住在草棚里,居住条件十分艰苦。随着三个孩子慢慢长大,住房变得紧张,郑素梅一家努力工作攒钱,草棚渐渐改成了水泥房,后来又翻盖过几次。到动迁时,郑素梅家的房屋面积已达到200平方米。她家当时的门牌号,是天宝路302弄30号。
“虽然面积大,但房子的质量很差,我们那时候最怕下雨天,一下雨,房子就漏水,而且也没有卫生设备。”郑素梅说,除了自家房子质量差,老街的整个生活环境也是脏乱差,所以他们一家和其他居民一样,一直盼着动迁。
郑素梅回忆说,2005年自家所在的地块动迁,她第一批便爽气签约,拿了3套房和40万元补偿款。如今,他们一家住在宝山顾村的小区里,绿化好,环境好,周边生活配套也不错,“和以前相比,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每天都很开心,不烦躁。”
虽然大多数旧家具、旧物品在搬家时就已丢弃,但有两件东西,郑素梅至今都留着。“我家里有一台三五牌台钟,是我结婚时买的,陪了我好多年,我一直没舍得丢,现在还放在我新家里。”郑素梅说,前不久,这座台钟坏掉了,但她依然不舍得丢掉,便花钱修好,继续放在家里使用。另外,还有一台磨面粉的机器,她也一直留着。 与郑素梅相比,59岁的孟宪梅在虹镇老街的生活时间就短了很多。1989年,孟宪梅一家搬到原育才路165号,直到2005年动迁离开,一共住了16年。
提起虹镇老街,孟宪梅笑称“那是我的第一桶金”——在动迁时,她拿了补偿款,自己又添了20万元,在位于杨浦区的平凉路买了一套商品房。
刚搬到老街时,孟宪梅家的房子只有8.8平方米,居住条件很差,从家里抬头就能看到天,而且全家吃喝拉撒都在里面。为了能在家里转身,先是想办法搭了个小阁楼,睡觉就在阁楼上,后来又与邻居商量,在窗口的地方向外挑出去搭个坯,这个地方就成了厨房。
“那时候虽然居住条件艰苦,但邻里关系很和睦,我们夫妻两人上班,工作很忙,隔壁的一个老太太总是在我下班后就给我一个烧旺的煤饼,这样我一回家就可以马上做饭,节省了生煤炉的时间。”孟宪梅说,虽然现在居住条件好了,但邻里关系似乎没有以前好了,所以自己在回想起虹镇老街的生活时,也会向往以前的邻里温情。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装一网公众号
装一网家居号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盛世和家装饰】122㎡九龙仓翠樾庭+现代风+21万
岚庭装饰160m²三室两厅现代风装修案例
广运财富中心办公室装修设计案例
【乐蜂装饰】中信领航128㎡四房两厅现代简约风格装修案例
【武汉拜斯达装饰】花山印象120平 法式复古风
【武汉装修小邓】汇悦天地147平奶油法式风格全包22万实景案例
【宜昌爱尚家装饰】香槟国际138m²丨现代风格
【山水人家装饰】城建信达后湖里82平奶油风全包13万
【波涛装饰】海德公园
【宜昌爱尚家装饰】清南岸140 m²丨现代简约
免费设计
在线报价
智选公司
全屋定制
整体软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