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海曙古林镇现百年老宅 是宁波最古老的教育建筑遗存

2017-04-22 10:03:13 · 3170次浏览

海曙古林镇古林村下面,有个叫新屋的自然村。村子东侧的庙后港河西岸,有一处倚水枕河、三面环水的甬上传统两层民居式大宅院。宁波装饰公司了解到,这是宁波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教育建筑遗存。

海曙古林镇新屋教育建筑遗存

(崇本堂外景)

自从数年前,其中的住户因为拆迁安置搬走后,偌大的老宅就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迅速衰老下去。据宁波装饰网了解,如今,各种茂盛的藤蔓和野草仿佛成了它的主人,在地上、在墙上,它们肆意生长、蔓延,仿佛要将它吞噬。

海曙古林镇新屋教育建筑遗存

(仪门)

当地村民只知道,这座老房子有两三百年历史,却不知道它究竟来自何方,为何会矗立在这里。而在我市文博研究员谢国旗的眼中,这座占地达数千平方米的老房子却是值得宁波人为之自豪的宝贝,“据我考证,新屋自然村的村名,就源于这处老宅。”今天上午,他站在这座荒凉的老宅里如是说道,不过,它的价值并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这是宁波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教育建筑遗存。”

海曙古林镇新屋教育建筑遗存

(主厅)

宁波装饰网了解到,2011年,谢国旗首次踏进这座当时还住着37户人家的老宅。在其中一面墙上,“还是读书”四个清秀的行书石碑,立即震撼了他,“我就断定,这处老房子的来历不一般!”他花了6年时间考证,终于把这处老房子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海曙古林镇新屋教育建筑遗存

(仪门内侧的对联)

“它最早的用途,是义学!”谢国旗介绍,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城西著名十三洞桥董澜的《施氏崇本堂义学》详细介绍了这处老宅作为义学的历史,“黄公林施氏,于康熙年间州司马实宾公以刘阳公旧宅创立义学。不久,遂废。嘉庆丁卯(1807年),施搏九(别号补泉,董澜妹夫)出资,另择遂建新祠(作为族中其中一支建造新祠),取堂名:崇本堂。”谢国旗表示,因为施搏九在此地建了新祠,当地人将此地称为新屋,而新屋渐渐也就成了村名,其历史若从1807年开始算,则至今已有210年;若以康熙年间明州司马实宾公在此创办义学来算,那么此地作为义学的历史至少在300年以上,“它比1844年设立的中国最早女学校——宁波女塾(又称甬江女子中学)、慈溪观海卫镇的锦堂学校旧址(清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创建)都早了好多!”

海曙古林镇新屋教育建筑遗存

(老宅内名为“梅斋”的书房)

不仅比它们历史悠久,而且规模也更大。宁波装饰网了解到,经过测绘,这处老宅占地面积达2869.8㎡,建筑面积3328.5㎡,累计房屋78间;中轴线院落坐北朝南,前后二门楼三进式四天井,依次为门楼、前屋、中厅、仪门、后堂,正南门前设有埠头;其两侧偏屋独立形成各自厢房式的大宅院和小院落:东偏院双厢一天进,西偏院三厢二天井;两侧弄堂连接东西厢使宅院内路路相通,可谓雨不湿履贯穿整个院落;该建筑群主体格局完整,集清代早、中、晚直至民国各时期典型的小青瓦砖木结构屋面、硬山顶及马头墙结构于一体,院内天井均石板铺作,堪为宁波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大型建筑群。

海曙古林镇新屋教育建筑遗存

(嵌在墙上的“还是读书”石匾)

“崇本堂义学是施氏宗族集居、祀、学于一体、由三大院落组成的宁波特色传统民居式大宅院,是宁波地区发现的现存保留较为完好、最大最早的集教育与民居双功能的大型建筑群。”谢国旗如是定论。

海曙古林镇新屋教育建筑遗存

(精美的砖雕)

如今,这所数百年的老宅虽已破败不堪,但推崇读书习文的文学气息仍扑面而来。仪门上“是亦为政”四字的砖雕门额,出自孔子之言,意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是从事政治,不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而仪门中的门联为“天不无不是底父母、世上最难得者兄弟”,则出自《增广贤文》,即“天下没有不对的父母,世界上最难得的是兄弟(姐妹)”。据宁波装饰网了解到,值得一提的是,老宅中至今仍可见许多发黄的中举榜单,上面隐约可见“施福谦”等人名。据谢国旗考证,施福谦是施博九的后人,为贡生,用文学教授乡里子弟称一时老师。

海曙古林镇新屋教育建筑遗存

(主院里的长廊)

“最好是能将这处老宅好好修复保护起来!”站在到处是垃圾和野草、藤蔓的老宅里,谢国旗的表情有些凝重,“照这个样子衰败下去,挺不过几年啦!”事实上,宁波装饰网了解到,村里在得知了老宅的价值后,也很想将其修复保护起来,但以一个村的财力显然有些有心无力,“我们做了个修复方案,起码要800万元!”村支书有些无奈地表示,“看着老宅一天天老下去,我们也很心疼啊!”

0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温馨三居室设计 宁波装饰网荐100平美式风格装修案例

下一篇:宁波这所高校里的美食广场 装修文艺|餐饮种类众多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