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

制造与服务一体化是传统家具行业转型升级方向之一

2017-07-06 11:22:40 · 6808次浏览

中国的消费市场,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白领或中产阶级消费群体,正逐渐转向价格更贵的优质产品。在这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消费者也逐渐理性化,过去盲目崇拜进口产品的风气,也逐步得到了纠正。

本土品牌的崛起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最近的报导:在中国的国际品牌,市场份额已经逐渐输给了本土的品牌。

贝恩公司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本土公司在抢占高端市场方面,脚步更快。导致雀巢和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的品牌,在26种快速消费品中,有18种已经失去了市场份额。

中国城市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而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跨国公司的品牌正在倒退,而中国本土品牌正在跳上高端化的快车。

消费品的专家认为,跨国公司适应市场的变化的反应很慢,中国企业更专注于本土的市场,近年的中国企业,创新的能力更强,而跨国公司已经变得十分官僚气。

中国家具业的进出口

家具业也一样,我们先看看近五年来中国家具业的进出口情况

近五年来中国家具业的进出口情况

由于进出口是经过海关的,所以数据比较准确。

2013年对中国的家具出口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出口由过去30年两位数的年增长下降为一位数。

2016年,更下降到负增长。

这可能是:

——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得太高了;

——外国市场萎缩;

——低成本生产国的竞争;

——内销市场上升。

但是进口的数量也在下降,从2013,2014年百分之十左右的年增长,到2015年一下子变成百分之十左右的负增长,去年也只有不到5%的增长。

总体来说,中国家具的进口金额是很小的,每年只有二十几亿美元,比起出口五百多亿美元,只有5%左右。

内销市场

中国国内市场到底有多大,无法计算,只能靠估计,我们的总生产,约三分之一出口,约500亿美元,那内销应该在1000亿美元左右(7000亿人民币),据中国家协理事长朱长岭估计,至今内销市场每年还有10%左右的增长。

我想他的这个估计是靠谱的,我们可以从每年新屋的入住量来估计,而每年有2000万农村人口移到城镇这一城镇化的过程,也能刺激家具的消费。

这样的市场规模,当然是各国家具生产企业所垂涎的,然而进口数量却如此之少,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传统上,对家具的生产技艺,就不亚于任何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引进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设计等等,大批的工匠立即就位,带领着大量的农民工一起起飞,声势夺人,一下子占领了全世界家具贸易的一半左右。

日本的工匠技艺不错,但工资太贵。东南亚的原材料便宜,工资便宜,但工人不够勤奋,也缺乏企业家精神。最为人著称的意大利,虽然工资是西欧最便宜的,但比起中国,还是贵,加上设备已相对落后,企业的规模很小,只有设计还有点优势,接到订单,也只能拿去埃及及东欧国家加工,因此质量不怎么样,性价比不高,产品成不了体系,不符合中国人的要求。

越南的崛起

现在只剩下越南,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木卧房家具的反倾销,使许多厂商转移到越南,尤其是台湾厂商,这个转移,成为越南家具业起飞的契机,但越南从材料供应到工艺技术到设备,相当于中国十几二十年前的水平,就连工人,也还没有达到中国那种守纪律、懂得团队合作、懂得操作现代设备的工业化了的工人。因此,越南今天的家具业工人人均生产力,家具的制作水平,还处于中国二三十年前的阶段。

看看美国那些低价低档家具的采购企业,纷纷的转向越南,图的就是便宜。

制造+服务

今天的世界,是制造+服务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企业正在重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这样一种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制造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向上游延伸,是为制造业服务的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向下游延伸,是更好的服务零售商,甚至终端用户。

这是制造业与下游服务业的融合,不管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还是德国的工业4.0,或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要将服务型制造,或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这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部分,中国的家具业,最有条件完成这一升级,因为国内市场大多为强大的本土厂家占有,有条件就近服务零售商,甚至终端消费者,家具和其他商品不一样,售后服务比较多,而且繁复,很难想象进口企业,如何履行售后服务,就连安装恐怕都成问题。

这就难怪中国的家具进口,一直徘徊于25-26亿美元,增长率一直在5%左右。

随着本土生产企业生产工艺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制造+服务的商业模式的深化,进口家具会更少。

中国人最终会和日本人一样,更青睐本国产品。

0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2017上半年卫浴行业大事件盘点

下一篇:进口红木原材料涨价 家具市场淡季将引发行业洗牌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