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安庆大观亭:从田横岛到黄金台

2017-08-25 22:15:28 · 737次浏览

时序流转,大观亭剔除了血肉模糊的鼎革记忆,多了一些历史的温情脉脉,从田横岛到黄金台,余阙们退居幕后,幕府燕集、文人雅聚走向前台。

《怀宁县志》上的邑十二景之大观远眺

       

大观亭图(资料图片)

皖江“田横岛”

大观亭北临鸭儿塘(清水塘),西临盐河,南临大江,恰似一孤岛。王渔洋《余忠宣祠》:“清水塘边余阙祠,云霄浩气凛须眉。英姿飒爽犹横槊,古砌荒凉只断碑。鹤化千年非故国,鸡鸣十庙不同时。皖江便是田横岛,义士悲歌为涕洟”,首次以田横岛称呼大观亭。徐秉成《登大观亭记》:“此则过田横之岛,烈士累觑;经睢阳之城,行人殒涕者也”,亦以田横岛称之。

田横五百义士故事见于《史记·田儋列传》,秦末豪杰纷起,田横和兄长田儋、田荣趁乱起义,复兴齐国。田氏三兄弟秉承战国养士遗风,史称“齐人贤者多附焉”。西汉统一后,田横带领五百多壮士退守海岛,汉高祖刘邦派遣使臣招降,为了让部下免遭屠戮,田横随同汉使渡海去见刘邦,在路途自杀。五百壮士得知田横死讯后,也相继蹈海自杀,这个海岛后来就叫作田横岛。田横与余阙的故事极为相似,据贾良《余忠宣公死节记》,丁酉冬十二月(1358年),余阙“率将士及城之居民战于城西门,力敌至午,城遂陷。乃拔剑自刎,堕入濠西清水湾而死。”余阙自刎后,其夫人蒋氏率女安安赴井死,长子德臣熟读经书,亦溺水于后园深池,可谓一门忠烈。不仅如此,余阙外甥、侄婿及部属“俱不肯降,咸战死于锋镝之下。”与田横五百义士相比,余阙殉城的故事更多了一层悲壮。

清末安庆轮船客运南门码头开通前,过往舟楫多在西门外盐河停靠皖岸,大观亭近在咫尺。“孟夏朔日,余押运至皖城泊舟,大观亭巍然在望,乃同艺圃及儿孙辈前往游观。”(吴名凤《大观亭论文气说》)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初二,莫友芝与弟莫祥芝、子莫绳孙亦由盐河登岸入安庆,与幕友姚濬昌游战乱废弃的大观亭遗址,有诗《舟抵安庆城下,与姚慕庭濬昌同寻余忠宣墓及大观亭遗址,荆棘没人,几不可复识矣》:“奏凯扬舲士气豪,落帆如梦忆亭皋。青衫诗酒流光迅,白骨荆榛倚郭高。大皖北驱淮河甸,九华东指海风饕。忠宣总觉英灵在,开幕先偿将帅劳。”后安徽巡抚彭玉麟重修大观亭和余阙墓,其为大观亭所作长联颇有名,上联:“五千年皖公何在,地接东南,消除浩劫,选胜快登临,尽鹤唳丹霄,鸥盟黄浦,拓此一亭佳景,荡涤胸襟,寄语墨客骚人,莫孤负新秋风月。”下联:“卅六载贱子重来,天开图画,俯仰狂吟,凭栏休感慨,看龙峦叠翠,鹅屿浮青,骋我百战壮怀,放开眼界,收览练湖灊岳,依然是旧日山河。”

余阙墓重修落成后,彭玉麟陪同曾国藩前往拜谒。同治元年(1862)六月初三曾氏日记:“出城拜彭雪琴,值渠新修余忠宣公墓告成致祭,余适过其地,因与同行二跪六叩礼。旋至雪琴船上久坐。” 彭玉麟虽衡阳人,实生长于安庆,十七岁才第一次回祖籍衡阳。儿时舅舅带其游大观亭,多年后依旧印象深刻。其为大观亭作长联言“卅六载贱子重来”,三十余年后重回故里,外婆、舅舅、还有他钟爱的梅姑(竹宾)俱已不在,故其重修大观亭,与重修城西黄甲山儿时故居,实出一心。同治元年六月初三大观亭余忠宣公墓告成致祭,在墓前拜谒的曾国藩、彭玉麟心境自然不同,曾国藩恭敬肃穆,彭玉麟则感慨万千。

纳贤“黄金台”

同治元年(1862)正月十五,曾国藩幕府欢度元宵,莫友芝有诗《元夕皖江幕府观湘中新至雅乐》:“十载祆荒复汉官,皖江节令酒杯宽。轰传雅乐衡嶷至,便作春镫鼓吹看。阴谷早回温津衍,渔洋犹陋霸才瞒。湘乡取士皆儒术,胜算雍容视羽干。”曾国藩开皖江幕府实仿其前辈陶澍,陶澍先后任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清代三大政漕运、盐政、河干皆集于江南,三大政改革,陶澍幕府崛起晚清第一批有近代眼光的智识群体,湖南魏源、福建林则徐,江苏周济、冯桂芬,安徽姚莹、包世臣、陈世镕、王凤生。陶澍之后,邓廷桢任安徽巡抚长达十年,故其对皖江人文影响更大。桐城派大师姚鼐中年辞官,倡学东南四十年,其中在南京钟山讲学时间最久。邓廷桢是南京人,师从姚鼐,其幕府多桐城派文士,如南京籍梅曾亮、管同、汪平甫、马湘帆,常州籍陆继辂,桐城籍方东树、马瑞辰等。道光丁亥年(1827)正月十四,邓幕管同、方东树、汪平甫、马湘帆、徐荔庵、马瑞辰燕集大观亭,方东树作诗上邓廷桢,有诗句“诸公倘欲迎郭隗,兹亭便作黄金台。”以燕昭王筑黄金台广纳天下贤才的典故赞誉邓廷桢。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出兵侵占燕国领土。燕昭王继位后,听从郭隗建议,在易水旁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乐毅、邹衍、剧辛等名士纷纷前来投奔。集聚大量人才的燕国终于走向强盛,打败了齐国,夺回被占领的领土。从清初王渔洋把大观亭比作田横岛,到晚清方东树把大观亭比作黄金台,可以窥见清代士风之变化,方东树秉承桐城宋学,著《汉学商兑》攻击乾嘉朴学,倡导经世致用。桐城这一批经世派学者对曾国藩影响颇大,曾国藩自称“私淑姚鼐”,但他更多的是受姚鼐弟子梅曾亮、姚莹、方东树等人的影响。

庚子(1900年)九月九日重阳,安庆士民集聚西门外大观亭,祭奠前任安庆知府联元。清廷内阁学士联元因反对义和团被处死,后与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合称“庚子被祸五大臣”。联元是满洲镶红旗人,曾任安庆知府、安庐道台、安徽按察使多年,深谙皖垣曾国藩开启的“惇大”治理传统,风采朴重。联元以安徽按察使衔离开安庆省赴京师,方守彝有诗《追录旧作送长白联仙蘅太守入觐叙后长古一首》。诗前长叙,方守彝回顾曾国藩在皖垣开启的“惇大成裕,以养元气”的治理传统,咸同后历任安庆知府李宗羲、陈濬、何家騌、沈鎔经,一直到联元,都是这一理念实践者。注重休养生息,敬贤训士。“皖民本是劫余灰,湘乡曾公费浇培。饞见众绿生春雷,萌芽出土勾伸荄。”联元治宋学,通左氏春秋,仰慕柏堂,曾与方守彝、方守敦兄弟亲往大龙山拜谒方宗诚墓。方守彝居贲巢,号贲初,贲卦內离明外艮止,“文明以止,人文也。”与噬嗑卦是治理的两个不同方向。其七言古诗《舍车老人歌》自注:“《易》贲初九之爻曰: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予初读《易》至贲,若有感于斯言,遂名其读书之轩曰贲初,或偶然自号舍车老人。”

皖江注重贲卦的传统可追溯至晚明安庆大儒吴总周、吴岳秀父子,吴岳秀(万历庚辰进士)与其父吴总周(嘉靖丙辰进士)讲性命之学,“为理也,先教化而后刑罚”,贲卦优先于噬嗑卦,以人文化成天下。晚年吴岳秀归里讲学,阐发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门人谥为直方先生。崇祯戊辰(1628),应天巡抚田唯嘉檄安庆府重修近思书院,以上江名儒颜素、吴岳秀、方学渐、阮鹗、金燕、方大镇从祀其中。旧时安庆城西正观门至墨子巷间有凤池三杰牌坊,表彰名儒颜素、任可容、吴岳秀,毁于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兵燹。贲卦注重人文教化,与黄金台广纳贤才的典故,具有某种同质性。

至民国时期,大观亭依旧是皖江文人重要的雅集之地。同光体皖派重要诗人徐铁华,石埭人,寓居安庆小二郎巷方家老屋,逝后就葬在大观亭畔。方守彝与徐铁华唱和诗作颇多,吴汝纶子吴辟疆《晚清四十家诗钞》选徐诗十九首,多五言古诗,气势雄劲。咸同间石埭理学人物辈出,如敬敷书院山长杨朴庵、《皖学编》作者徐定文、曾国藩幕僚陈虎臣等,一时之盛。民国乙卯(1915)七月初七,同光体皖派诗人雅集大观亭,祭奠徐铁华。参加此次诗会的有方守彝、臧雪楼、韩伯韦、陈慎登、胡渊如、汤葆民、杨天遒,这年春天故去的徐铁华就葬于亭下鸭儿塘畔,七夕亭上宴集,凭栏望吊诗人。方守彝《七夕臧雪楼、韩伯韦、陈慎登、胡渊如、汤葆民、杨天遒饮于大观亭,时涵率孙瑍德从伯韦归,即投句戏次来韵》:“诗句奇成下马虹,蛛丝小巧那能同?将坛擒虎千夫指,国子送穷四壁空。龙睡得珠骄席上,鱼惊缩项逐波东。今宵块垒消杯酒,天上人间颊尽红。”

明清大观亭诗词歌赋很多,兹集句如下:“英风凛冽赤心存,皖伯台前庙貌尊。(彭玉麟)片帆沙鸟疏烟里,古木祠鸦夕照中。(阮文藻)万里波涛撼水国,四山风雨作秋声。(谢元淮)皖江便是天横岛,义士悲歌为涕洟。(王士祯)”大观亭从最初的田横岛语境,经过陶澍幕府、邓廷桢幕府、曾国藩幕府到同光体皖派记忆的不断叠加,又形成黄金台新的语境,背后又有吴岳秀性命之学、曾国藩“惇大”传统、方守彝贲卦精神,敬贤训士,一脉相传。时序流转,大观亭剔除了血肉模糊的鼎革记忆,多了一些历史的温情脉脉,从田横岛到黄金台,余阙们退居幕后,幕府燕集、文人雅聚走向前台。

(作者:汪 军 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

0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德国人的“自建房”是怎么盖的?

下一篇:大观亭是见证安庆城市荣耀的丰碑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