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安庆古戏楼的前世与今生

2017-09-08 20:50:12 · 438次浏览

安庆被誉为戏剧之乡,如果说文化底蕴是城市的灵魂,那么戏曲就是这座古城最好的神韵,而古戏楼则是这神韵的活化石。

古戏楼今昔对比图,上图为戏楼旧貌,下图为戏楼现状

安庆被誉为戏剧之乡,如果说文化底蕴是城市的灵魂,那么戏曲就是这座古城最好的神韵,而古戏楼则是这神韵的活化石。

在今年8月召开的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7年第7次专委会上,同意将经普查认定的市本级101处保护性建筑列入《安庆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此次普查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发现了安庆古戏楼,让这历经千年沧桑、已经改作他用、甚至面临消失的古戏楼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

隐在巷陌中的古戏楼

戏楼,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场所;戏曲,中国最传统的文艺范式。一座座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

历史上大观亭附近就是水陆码头,自古就有“八省通津”的称谓,人流大。安庆历史上拥有很多戏台,其中西门外大观亭赤帝祠古戏楼气势如虹雄伟,面积大、可容观众也很多,据说从大观亭楼上到戏楼台下可容数千人同时观看。

从德宽路转入观音街,沿着小巷子一直走到一排低矮的房子边上,安庆市历史名城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查健提醒我们,左边就是古戏楼了。但从外面看这就是一处棚户区,找不到一点古戏楼的影子。查健向我们描绘着古戏楼的旧时模样,哪里是正门、哪里是后门、哪里是戏台、哪里是看戏的台阶。“这一带原来是赤帝祠,戏台属于祠的一部分,安庆戏台多出现在祠堂、庙宇及会馆,古戏楼在此正好符合这一特色。”查健告诉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墙上的古碑文,由于风化潮湿,碑上长了青苔,仔细辨认下,依稀能看到“西门外赤帝祠住持”的字样。

“古戏楼尚存明清时代的老砖,每一个时代砌墙用的砖都有自己的特色,经过考证能认出来。”查健细细摩挲着房子底部的砖块,一一给我们指认,这是明代的大砖,那是清三代砖,还有同光砖、小洋砖;砌砖用的是老工艺,黄土、白泥、麻、糯米稀混合而成,非常坚固。除了老砖,赤帝祠门楼马头墙掩映在后来搭建的建筑里。

在市城建档案馆,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者们找到了当时已经被改为车辆厂的古戏楼维修图纸,图纸上清晰地显示,戏台布局完好,门窗、香炉、台阶等都清晰可见。

住在戏楼里的老人们

今年75岁的老人杨善虎一家在观音街53号的老房子里住了50多年了,住进来的时候他还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已是古稀老人。

“你知道这里以前是古戏楼吗?”我们询问老人。“知道,我听老辈讲过这里原来是古戏楼,在清朝和民国时非常热闹,严凤英就是在这学徒的,她的师父丁永泉、还有桂月娥都在这唱过戏,那时候看戏人山人海。”杨善虎说。

在这阴暗潮湿低矮的老房子里,我们努力地寻找着戏楼的影子。一楼是老人拥挤的卧室和客厅,由于潮气重,墙壁已然斑驳,拾阶而上,二楼是储藏室,堆放着杂物,养着几只鸡;唯一还保存完好的就是戏台的支撑——柱子,这些柱子被嵌在墙壁里,从外面看不出来。“我来的时候,还能看到戏楼的三个圆门,楼上的透气孔都在,但屋檐被推平了,现在只剩下几根木柱子了。”杨善虎说。

从明清时期起,大观亭街区就是城西最热闹的街市,大观亭到大新桥一带曾经是全市乃至全省最繁华的地方,门口就是鸭儿塘,港口周边最多的是庙宇宗祠,香火旺盛、人声鼎沸。1956年,古戏楼被改成火箭制鞋厂;后来,又成为养殖厂,在门口的鸭儿塘养鱼;养殖厂倒闭后,又成为了安庆车辆厂。

杨善虎时任车辆厂厂长,车辆厂搬到大王庙后,这里变成了工厂宿舍,工人们在此居住。在这里,杨善虎娶妻、生子,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建筑的变化。古戏楼原来住了5家人,现在只剩下3家,都是老年人、经济条件差,老屋潮气重、光线差、蚊虫多、年久失修,有经济能力的都买房搬走了。

如今古戏楼已经被认定为保护性建筑,居住在此的老人也将陆续搬走,下一步思考的是古戏楼的保护与利用。在采访中,一些民间的历史文化研究者建议古戏楼的保护性利用可以结合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建设一座戏曲大观园,更好地发扬戏曲文化。

(安庆日报 张志娟)


0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大观亭历史街区的昔日光影

下一篇:四种居家万能置物架,教你小空间的极致利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