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住进了广州配建保障房?并非仅是分配公平问题
广州的配建保障房谁住进去了呢?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其实,住在保障房的不一定是“穷人”。其中回迁房、政府性房源与人才公寓、人才住宅等,上述用途的房源已超过全部配建保障房的四分之三。这些政策性的入驻人员都是被称为“高端人才”哦~
广州保障房都住了哪些人?申请条件有哪些呢?大家如果好奇,这篇文章就千万别错过。
当商品房配建保障房成为大势所趋,预备在这样的地块上投资置业的购房者,与真正意义上的“穷人”为邻的概率会有多大?在广州,这一概率不到10%,未来或许更低。
数据显示:2011年4月28日,广州首宗竞配建地块成交。此后,广州市共计成交住宅用地259宗,其中配建保障房的地块为57宗,占全部成交住宅用地的22%。
广州在这些地块上配建的保障房面积共计201.63万平方米。数据显示:这些配建在商品房小区中的保障房,主要用作回迁房、政府性房源、公租房、定向宿舍等,其中有部分地块是回迁房和人才公寓或公租房混合。
规模最大的是回迁房。其中纯回迁房的配建面积约为97万平方米,占比高达48%,成为配建保障房的主力。
规模仅次于回迁房的是政府性房源,配建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占比约为18%。其次是人才公寓,配建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占比约为8.5%。另有大约2.2万平方米的面积,混合了人才住宅与回迁房,占比约为1%。
回迁房、政府性房源与人才公寓、人才住宅等,其保障对象显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穷人”。统计显示,上述用途的房源已超过全部配建保障房的四分之三。
注意到,共有9宗于2014年1月以前出让的地块,未能明确标识用途。这部分配建面积约为30.5万平方米,占比约为15%。联系上其中两家开发商,对方均表示,该地块主要用于“高端人才住房”。
真正明确标识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地块,配建面积不到7万平方米;另有大约9.5万平方米,混合了外来务工人员公租房与回迁房。即便二者相加,规模也不超过全部配建保障房的10%。
多名专家均认为:目前保障房的概念已经泛化,几乎已将所有政策性房源涵盖在内,其居住对象中,“穷人”并不多见。
数据显示:广州配建在商品房地块上的保障房,仅有2011年至2012年期间有公共租赁住房。自2012年11月之后出让的配建保障房地块,仅有一块地的用途显示为“外来务工人员公租房+回迁房”,其余地块配建的保障房,全部为回迁房、人才公寓、政府性房源。
一名接近广州市政府部门的人士表示:保障房并非不再安置“穷人”,广州仍有一些由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工程尚未完工,政府仍将为“穷人”兜底,只是不再将“穷人”集中安置在商品房配建保障房的小区里。
保障房“充数”
所谓保障房,最初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
公开资料显示,在2005年,广州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界定是——具有城镇户籍且自有产权住房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上一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8287元。
真正符合上述条件的家庭,在广州并不算多。广州本地多家媒体都在2007年11月报道称:3148户“双特困”家庭已经分配至若干个社区中的廉租住房,当年12月起就可陆续入住。广州2005年统计在册的5643户特困户住房问题已得到全面解决。
就在广州将上述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解决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保障房。在2007年至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过去后,中央政府提出保障房建设目标,从2009年的300多万套,提高到2010年的500多万套;到了2011年初,中央政府更是提出“未来五年建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并明确2011年和2012年各1000万套。
目标层层分解,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政府是建设保障房的主力。公开资料显示:仅在2011年这一年,广州市就计划筹建保障房84959套。当时就有媒体质疑:建设这么多套保障房提供给谁住?
现在答案揭晓了,但这并非仅仅是分配公平的问题。
广州市扩大了保障对象的范围,将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663元、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困难家庭,纳入保障序列。根据2008年的测算,这部分人群共有77177户。公开资料显示:到2013年4月,广州市对外宣布,这部分人群也已经实现“应保尽保。
然而从完成任务上看,广州仍然需要更多的保障房。专家称:广州市为了完成保障房任务,多种性质的房屋都被拿来“充数”——这包括回迁房、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宿舍等等。广州甚至公开允许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单位解困房”,并试图将其纳入广州保障房序列。
据广州装修网了解,在实际操作中,“单位解困房”采用了变通的手段,即由政府建设保障房后,再分配给单位。
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专家称:在中国住房市场逐渐过渡到商品房市场后,双轨制的住房体系也随之建立起来。对一些原本打算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的单位,各地政府收集了信息,准备统一安排。当社会最底层的“穷人”解决了住房问题,这些拥有土地的企事业单位,也开始要求政府为无房职工提供住房。
“相比允许单位自行建房,由政府统一规划和部署,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式进行统一设计、建设和分配,显得更为有效、更为可控。”专家说。他考察了中国多个城市后发现:中部很多城市由于未能有效规范单位自建房市场,反而使得整个住房市场不够市场化,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当地商品房市场的发展亦较其他城市缓慢得多。
在各个城市都有明确的保障房套数要求下,这部分单位住房,最终成为保障房数据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保障房成为城市“发展工具”
随着保障房日益泛化,住进保障房的人群形形色色。袁先生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保障房的作用已经逐渐从“促公平”转变为“促发展”。
与保障房制度对应的商品房市场,就像一个筛子。它用不同价格的房子,将拥有不同经济实力的人群“筛”到了城市中的不同小区——在一线城市,一路飙升的房价,已经将越来越多的人抛出商品房市场。
“传统的中产阶级概念,出现了断裂。”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指出,目前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他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已经不再平衡。
“在以前,接受了高层次的教育,对应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拥有不错的收入,并因此拥有住房、小汽车,从而拥有不错的社会声誉。”郭巍青说,“但是现在,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群,或许能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经济收入也不算太差,但相对于飙升的商品房价来说,确是远远不够的。”
这部分人群曾被称为住房保障的“夹心层”,若从社会地位上看,他们依然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诸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若因高房价逼迫这一“夹心层”离开,城市竞争力将受到极大损害。
“以房留人”,因此成为各地政府争夺人才的重要策略——人才住房、人才公寓随之层出不穷。“这些保障房保障的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袁先生说。
一个最为明显的信号是:在2017年初,广州已经取消对新就业无房职工申请公租房的收入和资产限制;这一政策又于2017年9月初惠及到来穗务工人员。广州公租房对这部人承租人的经济要求仅限于:“在广州无自有产权住房、未承租直管公房或单位自管房、且未在广州享受公租房保障。”
这一变化,在实际上挑战了人们对保障房“保公平”的认知。袁先生认为,应将这类“促发展”的住房,从名称上与“保公平”的保障房分离,比如将其划分为“政策性住房”。此外,这类“促发展”的“政策性住房”不应该挤占“保公平”的“保障性住房”指标。
这在深圳已有先例。2016年底发布的《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 十三五” 规划》显示:深圳市对现行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作出重大调整,将人才安居政策从住房保障政策中相对分离,形成以人才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为核心的公共住房体系。
深圳市政协委员、住房研究会会长称:“人才住房政策不应被视为人才的基本权利,而是深圳市对人才的奖励。也因此,人才安居住房和对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要划清界限。”
以上就是广州装修网为您带来的广州保障房最新消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装一网公众号
装一网家居号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新中式风格装修效果图大全
干湿分离卫生间装修效果图大全
【山水人家装饰】锦绣江城117平现代风全包15万
【银川元点装饰】吾悦和府125㎡现代简约风格
客厅窗帘图片大全 不同装修风格的客厅窗帘装修效果
【山水人家装饰】城投联投江南岸140平意式极简全包25万
法式风格轻奢装修效果图
艺术漆背景墙效果图大全
【山水人家装饰】碧乐城170平现代风
广州教育培训室装修效果图
免费设计
在线报价
智选公司
全屋定制
整体软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