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呼和浩特回民区筑起一座花果山 十项改造助力首府发展

2015-09-28 11:37:43 · 1483次浏览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眼前村庄的容颜却大不一样。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面貌的改变。有人不免要问,所有这些改变都是真实的吗?这个问题无需回答,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大家可以亲自去看看。

李文斌今年66岁了,站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段家窑村一处曾经的知青点前感慨:村里实施“十个全覆盖”,50多年前建起的一栋土坯房被拆倒改建成了砖瓦房。已经荒废多年成了危房的知青点,现在终于要作为“农家乐”接待八方来客了。

“农家乐”的主人便是李文斌。在这处宽敞的“农家乐”后院,李文斌栽种了一片果园,李子、黄太平、123、海红果果香诱人,果园里还散养着一群大白鹅。在回民区,像这样焕然一新的农舍新居和“农家乐”遍布大青山前坡。秋高气爽正是丰收的季节,东乌素图村的“农家乐”仍然不减夏天的红火。在谦和果园里,游客们有的在果树下留影拍照,有的采摘人参果、123,欢笑声在园中回荡。东乌素图村依托林果产业开展以采摘、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已开发出林果园40多个(总面积800多亩),种植无公害蔬菜240亩,成功地举办了多届杏花节和采摘节,形成了“春季里赏花、夏季里采摘”的休闲观光旅游模式。所到之处,一派“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

“农家乐”能够乐起来,离不开政府在硬件上的投入支持。目前,东乌素图村已完成30多户农家院改造工程,接待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家乐经济模式。去年以来,回民区政府投入400万元,在乌素图建成了3000米登山步道工程、杏坞番红生态景区建设工程。投入700万元完成了“乌素图古杏园”文化生态旅游景区(老园子改造)建设工程。村民王建国站在新修的柏油路上说:“我们现在是10+N个覆盖。真的是村容村貌换新颜,观光农业大发展,农民脸上乐开花。”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回民区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在沿山的东乌素图、东棚子、元山子、毫赖沟、段家窑等行政村,通过村庄改造、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餐饮、旅游景点等项目建设,力争将沿山各村打造成集生态绿化、曲径通幽、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新村。

当小编一行来到东棚子村时,新建的村民回迁小区外墙已粉刷完毕,路面正在硬化,水、电、暖管道也正在铺设,连体三层的文化活动室正在装饰外墙,一派繁忙景象。再有一个多月小区里的各项配套设施就完善了,可以给村民分钥匙入住了。

驱车来到大青山脚下的毫赖沟移民新村,我们看到的是一排排两层小楼背靠绿色大青山,错落有致。黄色为主、蓝色为辅的墙体色彩鲜艳而不失柔和,处在三面环山的怀抱里,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村里的文化墙上醒目地书写着“十个全覆盖,村民乐开怀”、“十个全覆盖,家家致富快”等白底红字的宣传标语。走到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是一样的铁锈红的琉璃小门楼。楼宇之间是硬化的水泥路。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应有尽有。

毫赖沟是革命老区,位于回民区正北方的大青山脚下,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或留在村里从事养殖业。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政府建设了移民新村,将村民从山上搬迁到山下, 90户村民住进了连体小二楼。在去年完成村委会、卫生室、文化室改造、修建了化粪池、垃圾转运站、铺设给水管网内外网4000多米的基础上,今年完成硬化街巷1.5公里、安装了路灯和监控,铺设了天然气管网。经营超市10多年的张凤兰高兴地说:“十个全覆盖,免费给了新货架,生意也比过去好多了。”张凤兰的丈夫每月领650元的养老金,当护林员还挣一份工资。想到明年自己也可以领养老金了,张凤兰很开心。

小编手记: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眼前村庄的容颜却大不一样。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面貌的改变。有人不免要问,所有这些改变都是真实的吗?这个问题无需回答,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大家可以亲自去看看。

或许有人要问,今天“覆盖”了,明天怎么办?是可持续的吗?这个问题问得好!“十个全覆盖”当然不会只顾眼前。记者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产业发展步伐正在加快。产业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相互促进,交替促动,是城乡一体化的强劲动力。产业发展,发展的不仅仅是产业,它更照亮了“十个全覆盖”的美好前程。“十个全覆盖”让人心里温暖,眼前亮堂。

0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呼和浩特装修网支招小户型收纳技巧 治好业主心头病

下一篇:呼和浩特装修网支招给家装加分 轻松享受舒适生活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