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片缺斤少两“双胞胎合同”被“无痕易容”
2010-08-26 11:38:34 · 1188次浏览
今年6月的一个周末,中南财大刘老师(化名)投诉称,“同样的合同,同样的价格,别人家暖气片5米,我只有4米。”记者于当日到刘老师家,邀约甲方武汉一家供暖工程公司面谈,并邀约了一位律师和一名业内人士到场。“装修完后,我发现卧室的暖气片更是小得像壁画,就跑到隔壁邻居家丈量一下,才发现相差竟然一米。我约了他们几次谈,他们经理都不露面。
都说装修像打仗,三个基本点:气基本生完、钱基本花完、感情基本玩完。熬过了炎炎夏日,各大装修公司蠢蠢欲动了,备战家装行业“金九银十”的好时节。
今年6月的一个周末,中南财大刘老师(化名)投诉称,“同样的合同,同样的价格,别人家暖气片5米,我只有4米。”记者于当日到刘老师家,邀约甲方武汉一家供暖工程公司面谈,并邀约了一位律师和一名业内人士到场。“装修完后,我发现卧室的暖气片更是小得像壁画,就跑到隔壁邻居家丈量一下,才发现相差竟然一米。我约了他们几次谈,他们经理都不露面。直到今天我称要投诉到工商和媒体。”刘老师无奈地说,他和楼栋的三位老师一起团购,与一家供暖公司签订的合同,价格1.8万。可施工进入尾声,他意外发现,自家的暖气片“硬是比”别家少了1米多。
记者发现,两份合同虽然价格一样,但刘老师家五个暖气片面积每个都比别家少12厘米至20厘米,五个房间就少了1米多。
下午3:30,供暖公司三人抵达,记者和律师都表明了身份,带头的一位张姓经理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开门见山:我是工程部经理张某,刚刚从上海飞回来,时间很紧张。你们确定一个人跟我谈,其他的人就不要插话。“刘老师”一人发言,简单表达意愿后被该经理打断。
“以前发生的事我不清楚,我也不想弄清楚,我只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问题。你需要补差面积,我签字就可以了。”张经理立刻在工程纸上签字,并慷慨地说,“你邻居家客厅是1米2,我给你补到1米4,可以吧?”
刘老师忙答“好,谢谢。”结果,刘老师仔细一看,五房就缺一房卧室没有添加,便询问:怎么不加卧室?张经理一口回答:你有什么理由吗?
“卧室你给我做小了。”“客厅不是给你多加了吗?我已经给你补到位了,没有正当理由无法更改。”
刘老师一时气急,将合同摔到地上,称“法庭见。”张经理扭头便走,走到门口,又折回来,准备拣地上的合同,不料被记者抢先拣到手里。
“这是我签字的合同,不能给你们。”
“你已经在我们的合同上签字了,合同是属于我们的,留做证据。”律师说,他发现“暖气片”并无商标,询问张经理暖气片是否是合同上约定的品牌。张经理竟说了一句:这是土耳其进口的品牌,请问铁与铁有什么区别?
两方僵持着。此时,被邀的一业内人士到场。查看了暖气片后,他说:“你不补卧室的暖气片作为同行我们理解,多补点客厅,少补一间卧室,返工比较省工。但客户提的是合理要求,你没有达到啊!再说说你这个暖气片,上面没有任何标,请问有检验报告吗?”
“有的,但只能提供复印件,日期是2008年。”(一般公司在遇到业主对商品品牌质疑时,会提供过期的商品检验复印件,均有做假嫌疑。)
大概15分钟过去了,在记者、律师及业内人士的一再要求下,张经理终于肯给卧室的暖气“恢复身材”。完后,张经理坦然地说:你们武汉人,通病就是怕吃亏。跟别人一比,就觉得吃了亏。其实我补给你的,也就是500元的工程成本。”
“事实是你们公司让刘老师吃亏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工程的缺斤短两?”
“这个是四家团购,价砍得低,我们做了一单后,实在是不赚钱,我的业务经理只有这样做(在合同里偷工减料)。”
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张经理的说法,500元就能补上1米的工程,刘老师家5米的暖气片大概成本在2500元,相比1.8万元的工程收入,“不赚钱的说法”完全无法成立。
最后临走时,记者突然发现,张经理名片上的公司地址在中北路,没有所谓总部上海,而公司的名字与张经理的“大名”只是谐音。从名片判断,他本人只是这个武汉本土公司的私营老板,跟“上海总部工程部”毫不相干。
随后,一周内,刘老师暖气片的“补差”问题得到解决。“几个月的装修,处处是陷阱,简直让我掉了一层皮。”刘老师感叹到。
0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