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安庆建城史(一)——古城年轮:从新石器时代到古皖国

2016-12-27 15:55:09 · 2446次浏览

即将到来的2017 年,距孙权筑城皖口已经过去1800 年,离郭璞预言“此地宜城”整整1700年,安庆得名870周年,黄干建“安庆府城”800 周年,杨义建“宜城”780周年。值此“宜城”称谓出现1700周年之际,我们特来扒一扒《安庆建城史》。

城,《说文解字》释“: 以盛民也,从土从成”。可见,最初的城,来源于“夯土而成,保民自守”之意。 

那么,在安庆最早“夯土而成,保民自守”的是谁呢?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安庆境内筑城。其后,春秋时期的古皖国国都“皖 城”,更是辉煌一时。东汉末年,曹操、孙权两大军事集团又在安庆境内多次争锋, 214 年—217 年间,孙权在皖河入江口修筑“皖口”城以作防御。 

317年,东晋建武元年,文学家郭璞登上盛唐山,通过对安庆城区地形进行分析,得出了“此地宜城”的结论。“宜城”之称出现。 

1147 年,南宋绍兴十七年,“舒州德 庆军”改名为“舒州安庆军”,寓意“平安吉庆”,“安庆”之名出现。1195 年,南宋庆元元年,升“舒州”为“安庆府”。 

1217年,南宋嘉定十年,安庆知府黄干为防御金兵侵犯,修筑“安庆府城”。虽然这座府城的具体位置在学界仍有争议, 但至此,“安庆城”三个字完整了:有了“安庆”,也有了“城”。 

1237 年,南宋嘉熙元年,蒙古军“破舒州”,南宋朝廷命杨义将军“移治宜 城”。虽然城未完工便为蒙古军所破,但建设“宜城”的脚步没有停止,直到如今。 

从这些年份不难发现,即将到来的2017 年,距孙权筑城皖口已经过去1800 年,离郭璞预言“此地宜城”整整1700年,安庆得名870周年,黄干建“安庆府城”800 周年,杨义建“宜城”780周年。 

值此“宜城”称谓出现1700周年之际, 《安庆日报》特推出《安庆建城史特稿》。因为,今日之安庆虽然已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诸多国字号名片,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期待也只会更高:更宜居、更宜游、更宜商,不改 “宜”城初心的“千年古宜城,美好新安庆”。

年轮:新石器时代

旧闻某部落的“重点工程”建设

“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往何处去。”当脚下的路,被一条大河阻断,披发文身的先民止步了。虽然平静时的大沙河温婉柔美,并不是他们所见最壮阔的河流,但注定成为他们的“母亲河”。

“不如,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逐水而居的他们累了,尤其是在看到河水冲击带来的肥沃土地以后。

他们把石头打磨成铖、锛,甚至将石头打磨成锋利的箭头,用来狩猎,用来杀伐。他们也会制作陶器,烧出实用的鼎、豆、斛、杯、釜等器具,也会烧出陶猪、陶鼠、陶人之类的工艺品以供把玩。

当然,对他们来说,最大“重点工程”是筑城。

那城墙是如此坚固。因他们知道:城墙外的敌人虽然可怕,大沙河愤怒的洪水却更难对付。

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屋下,背上有长长鬃毛的猪在水坑打滚;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未开垦的土地上,人们正在用木质耒耜辛勤耕种……在被称为新石器时代的日子里,有了城的他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

那城墙是如此坚固,经历了五千年的风和雨后,城里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墙仍清晰可见。

这块洒满先民血与汗的土地,现在被称为孙家城。

直到现在,位于怀宁县马庙镇的孙家城遗址一带,仍有200多人继续着田园生活。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6000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孙家城遗址生活,而土城大约建在4500年前。孙家城城址是目前长江下游地区仅仅发现的两个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推算原有面积接近30万平方米,它的出现对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原始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实际上,在安庆境内随处可见石器时代的印迹。其中较为年代久远的如“彭岭遗址”,距今已有10万年。而最为知名的,当属位于潜山县的薛家岗遗址、位于宜秀区的张四墩遗址和孙家城遗址这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家城遗址之所以是“特殊的一个”,其重要因素就是有土城。

轮:周代

旧闻皖伯治下 皖国政通人和

“切不可辱没了先祖之名。”大夫偃氏,始终胸怀这样的理念努力工作着。

他的先祖,便是大名鼎鼎的皋陶,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皋陶,被称为“中国司法鼻祖”的皋陶。

祖德,功高,他就是皖伯,皋陶之后。

周代诸侯国的名称,不仅仅是作为地理位置标识而存在,而是带有明显的寓意。

皖,《康熙字典》释“明星也;明貌”,从“白”“完”二字合成来看,意又为“完美的白色”,均寓意极佳。皖国,或是寄托了周天子的美好愿望,或是周天子对皖伯德行声望的褒奖,或是本已有皖地存在,周天子不过是顺水推舟的分封,已不可考。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皖山,皖水,皖城、皖口……众“皖”之源,正是皖伯和他的皖国。

皖伯治下的皖国都城,即为最初的皖城,是当时安庆境内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铸造青铜器,编织竹制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皖伯执政期间,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冷暖疾苦,深得拥戴,皖国上下一幅政通人和的景象。因此,当地人尊称他为“皖公”。

皖国是如此令人难忘,以至于2000多年后,古皖故地的人们仍在纪念皖公。

不过,历史的车轮还需要前进,这片土地属于皖国的时代还是要过去的。在东周列国间的诸侯兼并战争中,在吴楚争霸的大背景下,位于“吴头楚尾”安庆境内的皖、桐等国就显得太过弱小了,难逃灭国之灾。

周景王五年辛酉(公元前540年),“楚灵王于皖山南置皖城”。此时皖国已不存,而皖城已经从国都沦为军事据点。

“明代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记载:‘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大夫则周之贤者也,是以得封于皖’。此论应当不谬。”潜山籍文史专家郑炎贵考据认为,从皖国国君偃氏爵位为伯的情况看,其声誉影响显然要高于其它子爵小国。“按周代分封制,周王采取的是由亲及疏的分封原则,周姓亲族优先尽封,异姓受封大多是因为贤德有功所致。由此,明代著名儒学大师、安庆知府胡缵宗也以为:尽管过去一些志书遗失了皖伯的政迹记载,但皖伯是一个可以与封于齐鲁的姜太公、周公旦比肩的卓越国君。”(安庆日报 何飞 查健)

安庆装饰网

安庆装修就上安庆装一网

0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安庆建城史(二)——古城年轮:三国风云

下一篇:如何纪念安庆建城800年?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