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广州城中村微改造案例盘点 合理规划装修后就大变样

2017-07-19 09:40:07 · 10552次浏览

广州的城中村问题可谓是历史的顽疾,为了让居民们生活的更有尊严和改善生活品质,相关部门发起来广州城中村微改造计划,目前改造过去了一段时间,一些老旧小区已然发生了变化。快来和广州装修网一起来看看这些小区都是如何做到的吧!说不定你的旧小区未来也会加入到这次微改造中哦!

广州城中村微改造案例盘点 合理规划装修后就大变样

上周,广州城市更新局连续组织5场社区微改造现场调研,为社区微改造规划设计竞赛的参赛者答疑解惑。调研过程中,通过微改造改善社区养老和“适老化”、借助社区周边现有文化资源提升社区活力、让社区更加“智能化”等问题,备受参赛者关注。

广州装修网了解到,去年以来,广州的社区微改造变得非常重要,今年更投入了近2亿元改造广州的87个老旧社区。而这场名为“老广州·新社区———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的竞赛活动,则为广州的老旧社区微改造提供了广阔的民意表达空间。活动由广州市城市更新局主办,南方都市报社、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参与承办。

5个被纳入竞赛设计范围的社区分别是越秀的梅花路小区、海珠的仁和社区、荔湾的陈家祠社区、白云的交电新村小区以及黄埔的怡园小区。

微改造一个老旧社区,到底是应该引入产业通过商业手法激活片区,还是应该改良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其实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每个小区的特点不同,解决现有问题的“药方”自然各异。

不过,在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受访参赛者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理念———社区微改造一定要以人为本,改造不是面子工程,而应该解决当地居民的实际问题,无论是基础设施的问题,还是充分利用公共空间让社区更具有“人情味”的问题,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改造之后的社区应该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更加舒坦。

对于生活在白云区交电新村小区3楼的街坊叶湛英来说,如果每天做饭的时候都有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出就已经很美好———这名街坊的期盼,也许可以为参赛者的规划设计带来不少启发。

梅花路小区

“智能化”跟上网购节奏

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居住人群极大比例都是老人的梅花路小区位于广州老城中心地段的越秀区杨箕村地铁站附近,是广东供电局和广东电网的职工宿舍,体量极小,占地只有1.35万平方米,住了大约256户居民约648人。

广州规划院的在职规划师以个人的名义报名参加了这个小区的微改造规划设计,因为这与她现在所居住的老社区有颇多相似之处,她关注的是如何改善这类老旧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问题。“我家隔壁的老人,每次看到他都是早上6点拿着鸟笼去公园,晚上五六点拿着鸟笼回来,现在的老人家最需要有朋友沟通,我希望通过设计,为他们提供一些公共空间帮他们社交”,规划师说。

事实上,关注社区养老问题的参赛者,李规划师并非孤例,此前也有90后的参赛者表示,研究“把普通的社区进行适老化更新”是她参赛的重要动力。

对于像梅花路这样居住了大量长者的老旧社区,除了安装电梯、疏通管道、规范“三线”这些基础改造步骤,广州装修网认为,如何与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进行“匹配”,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场调研时,在梅花路小区生活了20多年的陈女士说,院子门卫室的小桌每天都放有几十件快递,大多是网购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没有特殊保护,下雨天就不时有包裹被雨水淋湿,盼院子里尽快安装一个智能快递收件箱,下雨天就不用提心吊胆包裹是不是会被淋湿。

仁和社区

挖掘历史建筑潜力让社区“更年轻”

这次纳入报名的5个老旧社区中,海珠的仁和社区文化味也很浓——— 这个布满清末民初建筑的老社区,足足有50多条街巷以“龙”命名,包括省、市、区文物以及历史建筑一共38处。社区总的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3000多户,纳入微改造考虑的主要是其中的1000多户居民聚集的片区。

除了报名越秀的梅花路社区,李规划师还报名参加了海珠仁和社区的微改造设计,龙骧大街一带的独立别墅建筑群一直吸引着她思考:如何运用商业的手法挖掘这些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挖掘这些老建筑的韵味并和年轻人连接起来?如何通过提升环境增加居民的收入途径?

市民跟随参赛团队调研现场时,一名龙凤街工作人员说,对于这个社区的微改造,希望完成三个目标:第一是要“三线下地”,网线乱拉等现状不仅影响小区美观,而且安全隐患不少。第二是要整治路面,比如增加园林景观、完善道路设施。第三要对老旧房屋不合规范的门窗进行统一的规整。这名工作人员说,仁和社区此前曾经做过一份针对社区微改造的民意调查,有1053户居民受访,其中84.6%的居民同意。

陈家祠社区

“抱大腿”发展文商旅

每一个社区的“底子”都不一样,可以纳入改造考虑的“元素包”自然也不同。一直呼吁要保护广州历史建筑的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对于陈家祠社区应该怎么改的思考,颇具启发性。在这次规划竞赛中,专家联合有设计资质的单位选择了两个社区参赛,其中之一便是陈家祠社区。

专家认为,陈家祠社区的改造不该“就事论事”只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应该把陈家祠这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岭南建筑名片纳入整体考虑,从“如何为陈家祠提供旅游产业服务”的角度出发,将附近区域做成“文商旅提升区”。

广州装修网了解到,专家指出目前陈家祠博物馆附近的一系列旅游配套不足———停车难、陈家祠广场只有通道功能没有景观布置无法留住人、博物馆厕所配套差、缺乏商业服务。

在专家看来,陈家祠博物馆周边旅游环境的体验与国际旅游城市的差距不小,他认为,改造陈家祠社区应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围绕陈家祠博物馆的旅游元素做文章,比如重新做陈家祠广场的景观和植树让它更能留人,配套更好的厕所和小商业,重新修缮陈家祠后面的一些建筑,改造利用好部分工业厂房,让老城这个已有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活起来”,从而辐射附近的社区变得充满活力。

怡园小区

逐步构建“适老化”社区

和城区中心地带的社区相比,白云的交电新村、黄埔的怡园小区位置相对偏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这些昔日的郊区已逐步发展成综合大型社区,它们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体量不小,居住人口不少,基建配套却跟不上。

在市民走访调研的5个社区中,黄埔怡园小区街道办负责人功课做得最“仔细”——— 他们提供了一份列出20项小区现有问题的详细清单,从水管漏水、化粪池不畅,到树木长得太高阻碍行人和停车安全,以及小区信号差、环保砖地面长青苔容易滑倒,社区生活各方面难题无所不包。

这个住了1400多户、4500多人的老社区里面基础设施出现的各类问题,几乎是广州目前老旧社区问题的缩影。

有现场调研的参赛者认为,考虑到这个小区老年人不少,规划设计时会考虑增加无障碍设施。广州装修网了解到,其他适老化的改造设计还包括开辟绿地、小亭子以及运动场所等,甚至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做一些微农业,在附近做“城市农场”,让老人除了打牌搓麻将带孙子之外,有更多其他的活动选择。

专家和他的合作团队也报名参加了老职工聚居的梅花路社区的微改造规划设计,在他看来,社区微改造过程中,“以人为本”很重要,梅花路社区虽小,但楼下的一些公共空间并未充分利用,“可在楼下做一些凳子,种一些植物”,他说,见缝插针利用公共空间构建居民的交流场所很重要,“加装电梯这么难推进,但如果老街坊之间常常坐下来聊聊天增进感情,沟通其他事情也自然变得越来越容易”。

交电新村小区

居民最盼随时都能有水洗米

对于白云区交电新村小区400多户居民来说,提升小区环境让它升值或者让小区“智能化”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节奏,可能都过于“奢侈”,他们只盼着能尽快解决最基本的用水问题。

交电新村的楼梯间光线非常暗,墙面和阶梯上积满灰尘,墙上贴满小广告,大部分都与“疏通下水道”有关,居委会工作人员调侃“一下雨,就像个水塘”。小区内楼房外部也因排水问题导致长期污水浸泡,外墙发霉脱落。

但最让居民头疼的是水压低导致中高层住户常常缺水的问题,在小区居住了46年的叶湛英说,有时候自己刚要做饭就没水了,生活实在太不方便,她盼着改造之后能够随时有水洗米做饭。

交电新村小区占地6500多平方米、住有1300多人,随时缺水、下水道堵塞严重、楼顶渗水等问题已困扰居民多时。目前这个社区打算申报1500万元左右的城市更新专项资金进行整治。

5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开发商内部闹矛盾收楼难 广州某楼盘恐陷烂尾危机

下一篇:广州危房将启动全面体检 墙体脱落为房屋危险征兆!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