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中式【双十一】与美式【黑色星期五】解说谁是谁的谁?

2015-11-24 10:30:18 · 414次浏览

虽然在销售数字上双十一比黑色星期五好的很多,但作为一个传统节日,黑色星期五还是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

很多人在介绍“黑色星期五”的时候会说那是外国的“双十一”,但是时间顺序要搞清楚,“黑色星期五”要早于“双十一”出现。黑色星期五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的费城,当时人们用黑色星期五来形容感恩节后街道上乌泱泱的车流和人流。后来引申到零售业的解释就变成了,账本上的红色表示亏损,黑色表示盈利。很多全年账面上布满赤字的零售商在“黑色星期五”那一天终于可以扭亏为盈,用黑色字体记录盈利的结果,“黑色星期五”由此得名。

历史

黑色星期五在美国拥有数十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具体可追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色星期五通常是冬季节庆销售旺季的开端,一直延续到圣诞节后。 双十一在12年开始流行起来。

日期

与感恩节一样,黑色星期五是每年十一月第四个星期五,日子都不是固定的,而双十一就是每年的11月11日。黑色星期五的优势在于总是处于周末,并且前面有一个重要的全国性节庆感恩节,让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进行消费。相比之下,双十一就显得略为单薄,而且并不总是处在周末,可能会受到人们生活作息的影响。

消费者群体

黑色星期五大多美国人都被动员起来,而且是以家庭为单位,男女老少重装上阵。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的统计,在感恩节周末,参与外出或网络购物的美国消费者数量达到2亿4,700万人次,黑色星期五当天约有8,900万人次。而美国的总人口只有不到3亿1500万。
双十一主打单身男女,当然现在被拓展到了年轻人群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应该并未参与其中。在这一方面,黑色星期五厉害就在于已经成为传统,可以给小孩子养成“这一天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想法。
而在经历七年之痒的"双十一"究竟能不能持续延续下去发展成为传统,有新的发展,拭目以待。

商家

黑色星期五涉及美国全国大多数的实体店及网店,而双十一只以部分在线商店为主,涉及极少数实体店。

中国“双十一”是线上带动线下,线上为主的方式不同,美国的黑色星期五是实线下零售业带线上零售业。即使是电商发达的现在,为了真正的把人带到店里,商家们最重磅的特惠还是仅限实体店,很多店家都提供和线上比价的服务——当你在实体商场购买某种商品时,如果线上商城有更低的价格,你只要提供网页截图或者链接,就可以以线上的价格在店里买到相同的产品。很多消费者为了能在商店一开门就抢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提前几天去商场门口排队,甚至在购买的时候大打出手,这些在黑色星期五的新闻中并不少见。


    从购物人群的组成来看,双十一的主力消费人群集中在20-40岁之间,有能力网购的人群。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五十多年的消费节日,黑色星期五的参与者可以是整个年龄段的人群,消费成为真正的节日“习惯”,不单是靠价格驱动。所以双十一要想扩大影响力,如何让更多的消费力量参与进来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仅如此,黑色星期五当天线下商家会采用各种方法来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各大零售商、商场们的应用都会升级,但不是简单更新商品的折扣信息,而是帮助顾客们更好地在店里消费,提供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体验,比如扫码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商品信息,或者帮助顾客们在店里更方便地找到想要买的商品,甚至制定自己的购物清单等。在中国零售业虽然在试着向互联网方向发展,比如苏宁易购,但是很多的零售商店依然是独立的状态。线上的布置,只是单纯的为了满足所谓的互联网化的要求,线上的内容只是一个电子的展示目录而已。

双十一

虽然被看做是海外版的双十一,但是在中国与双十一相比,“黑色星期五”无论是宣传造势还是消费者的认知度、商家的参与度都远远不及后者。此外,“黑色星期五”与双十一相隔较近,国内消费者的热情很难在短时间内迎来第二个高潮。当然这种购物狂欢,消费者的非理性需求是基于在价格诱惑表面的刺激之下,被大大激发出来,并在一天之内集中释放。从这个角度来说,“双11”更像是在透支消费而非拉动消费。双十一在光鲜的数字背后的价格虚标、先升后降、退货率高、物流爆仓都是这种激情消费带来的巨大问题。

    “双十一”是阿里为了带动销售造出的“节日”,通过对价格极其敏感的中国消费者的刺激,每年的“双十一”数字都越发的“好看”。但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商家甚至是被强制的进行降价和活动。导致商家的利润难以得到保证。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2年之间,美国三十一家大型百货和服装零售店平均折扣从25%上升至36%。但零售商的毛利率一直稳定在27.9%的水平。这就很清晰的显示出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黑色星期五

 和“双十一”释放似的购物不同的是,“黑色星期五”只是西方假日购物季的开始,在“黑色星期五”之后还有“网络星期一”,之后还有圣诞购物季。实际上黑色星期五并非美国销售的最高峰,真正的高峰在圣诞节前夜以及圣诞节之前的周末。如果说“黑色星期五”是线下实体零售商的节日,那么“网络星期一”的主打就是线上电商的价格大战。欧美的正常商家一般借此出清库存,其策略上,商品的价格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七折变成六折五折。客户热捧的商品,自然在七折的时候就卖掉了,不太受欢迎的可能要等到六折甚至五折,“时间”成为商家动态试探消费者价格的探针。而国内商家在双十一时会冒着风险囤积库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库存积压。

 在“双11”狂欢一日,商家只能猜测用户的接受价位并一次性销售,没有了动态调整的机会,商家要在不亏本和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之间“猜”一个合适的数字,而这个数字一旦决定就无法改变,销售的成功与否都在此一举。虽然现在“双十一”过后又有了“双十二”这个概念,但由于人们心理和购买力的透支,双十二的已经很难再烧起一把大火,零售业正在承担着用折扣宠坏消费者后果,加之双十一的“抢购”和特价商品的售后问题,消费者对于双十一购物体验方面的问题越发的暴露出来。

    从购物人群的组成来看,双十一的主力消费人群集中在20-40岁之间,有能力网购的人群。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五十多年的消费节日,黑色星期五的参与者可以是整个年龄段的人群,消费成为真正的节日“习惯”,不单是靠价格驱动。所以双十一要想扩大影响力,如何让更多的消费力量参与进来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仅如此,黑色星期五当天线下商家会采用各种方法来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各大零售商、商场们的应用都会升级,但不是简单更新商品的折扣信息,而是帮助顾客们更好地在店里消费,提供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体验,比如扫码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商品信息,或者帮助顾客们在店里更方便地找到想要买的商品,甚至制定自己的购物清单等。在中国零售业虽然在试着向互联网方向发展,比如苏宁易购,但是很多的零售商店依然是独立的状态。线上的布置,只是单纯的为了满足所谓的互联网化的要求,线上的内容只是一个电子的展示目录而已。

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令世界都感到震惊,这也是阿里巴巴IPO获得如此高的估值的原因。但新崛起的巨头也总是有一股年轻人的冒进,而缺乏老人们的沉稳和睿智,这个是时间和积累问题,相信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会越来越成熟。回到双十一和黑色星期五,虽然起源和内容稍有有些不同,但作为双十一“始祖”的黑色星期五虽然在规模上已然被超越了,但应该还有些东西是双十一没有拷贝过来的。

0

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安庆市“房票安置”首批项目启动 房票安置单价将公布

下一篇:挑选家具别花了眼!辨别家具质量的4大技巧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